唐山坤茂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废旧行业聚集地,货源自主上传,实现线上洽谈

碳汇资讯

监测这十年●综合篇

2022-10-25 10:49:15 阅读:172

十年来,生态环境质量综合会商机制从无到有,支撑服务作用持续增强。从总站内部会商到“一总多专”部系统单位联合会商,再到地方单位参加的央地大会商,生态环境质量会商机制日趋完善,通过综合研判发现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管控建议,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迅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审议通过了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等三份重要改革文件,基本搭建形成了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和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生态环境监测的认识高度、推进力度前所未有,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在此期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排头兵”“国家队”,始终奋斗在监测战线的最前沿,这些变化,我们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奉献者。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开设“监测这十年”栏目,从总站监测人的视角,展示十年间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取得的进展与成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监测这十年 ? 综合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攻坚克难、担当作为,强化支撑,创建生态环境质量会商机制并不断优化,支撑服务作用持续增强;聚焦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与评价,做精主业,打造权威性综合性业务报告;通过建章立制落实,坚持开展练兵比武,锤炼队伍,提升全国综合分析能力水平。生态环境监测综合信息服务领域从少到多,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信息内容越来越丰富,服务时效越来越高,对生态环境管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撑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一、强化支撑,创建生态环境质量会商机制

 

  十年来,生态环境质量综合会商机制从无到有,支撑服务作用持续增强。从总站内部会商到“一总多专”部系统单位联合会商,再到地方单位参加的央地大会商,生态环境质量会商机制日趋完善,通过综合研判发现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管控建议,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从2016年开始,总站创建生态环境质量会商机制,主要在总站内部运行,通过分析研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态势,及时上报相关结论和对策建议,持续增强对环境管理的支撑服务作用。2019年以来,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测“一总多专、分区布局”模式整体优势,适应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需求,总站会同卫星中心制定实施《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会商工作方案》,每月组织海洋中心、辐射中心、流域中心等有关单位共同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联合会商,深入挖掘监测数据,综合研判生态环境形势,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推动解决的对策建议,通过监测要情、专题报告、分析材料等多种形式上报会商结果信息,获得部领导诸多肯定批示,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截至目前,生态环境质量会商机制已连续运行近7年时间,先后召开70多期会商会议。近两年来,生态环境部各有关司局、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和监测单位等也陆续加入到每月会商当中,参加会商人员已由初期的2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30多人!随着会商规模不断扩大,会商机制会更加成熟定型,参与各方将在会商交流中互学互鉴、共同进步,一起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持续走向深入。

 

  二、做精主业,打造权威性综合性业务报告

 

  十年来,聚焦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与评价,每年牵头编制《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简况》等综合性监测业务报告,以优质权威的生态环境综合信息有力支撑政府管理,广泛服务社会公众。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牵头编制《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英文版,以下简称《公报》),由生态环境部审定并在每年“六五”世界环境日前向国内外公开发布。《公报》整合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内容,高度概括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展和成效,其发布是落实“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国家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测信息及其他重大环境信息”法律规定、依法履行发布国家生态环境综合性报告和重大生态环境信息部门职能的具体体现。十年来,适应新时代管理需求和公众诉求,总站牵头编制《公报》共10期20本,力求不断优化完善。与2012年相比,2021年《公报》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数据上更加翔实,在表征上更加直观,在布局上更加美观,在形式上更加友好,对生态环境管理的支撑服务更有效率,更好满足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落实《环境监测报告制度》有关要求,牵头编制《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生态环境部审定并署名出版公开发行。《报告》总体呈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详细阐述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是生态环境监测综合成果的集中体现,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十年来,总站牵头编制《报告》共10期。《报告》不仅如实记录了生态环境监测发展轨迹,客观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更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数据和第一手资料,是系统宣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展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了解和获取生态环境信息的重要窗口。


  2018年生态环境部新组建后,为进一步提升综合性报告的支撑服务作用,2019年初总站首次牵头编制《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简况》(以下简称《简况》),及时总结和分析上年度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简况》由生态环境部审定后在全国两会前公开发布,到今年初已连续完成4期,为两会代表参政议政提供了权威环境信息和可靠数据参考。

 

  更强时效性的综合性例行报告的频次从每年4次到每年12次。每月编制《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析总结月度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情况,报送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其中部分内容纳入上报中办、国办的专题报告当中,为国家环境管理提供了及时的生态环境质量信息,支撑服务作用愈发凸显。多领域、多角度、多尺度编写监测要情、专项分析报告和经济形势分析材料等,综合分析重点地区和热点环境问题,深入剖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精准支撑。

 

  三、锤炼队伍,提升综合分析能力水平

 

  十年来,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聚焦强队伍提能力上水平。通过建章立制落实,坚持练兵比武,着力打造综合素质过硬的综合分析人员队伍,促进了全国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分析能力水平的整体提升。根据《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每年编制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简称报告书),每五年编制五年报告书。配套该报告制度,2011-2012年《环境质量报告书评比办法(试行)》和《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范》先后实施。

 

  为推动落实报告制度和有关规定,指导各地做好报告书编制工作,切实发挥其支撑服务引领作用,2017年总站建立了年度报告书质量检查工作制度和会议交流制度,2018年起每年组织各地综合分析技术人员编制报告书并开展质量检查和技术交流。这既是综合分析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综合分析练兵备战的具体举措。在5年多的时间里,各地共有2201本报告书纳入质量检查,由最初的358本增加到465本;地方推选的检查专家由最初的77人增加到181人;累计有100多本报告书受到点名表扬。实施年度报告书质量检查和会议交流制度,极大调动了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分析工作的积极性,锻造了一支素质过硬的综合分析人才队伍,促进了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分析能力水平的整体提升。

 

  如果说年度报告书质量检查是练兵场,那么五年报告书评估就是比武场。该工作从“八五”开始,每五年开展一次。在生态环境部监测司组织指导下,总站协助完成了“十二五”和“十三五”报告书评估工作。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全国各地组织初评的报告书从336本增加到485本,两次评估共有165本报告书获得生态环境部通报奖励。开展五年报告书评估,对整个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件大事,对综合分析战线是十分重要的事,极大激发了综合分析技术人员的能动性和创造力,真正发挥出了提升能力、检验业绩、鼓励优秀、激励进步的积极作用,得到了生态环境系统各级单位的广泛好评。

 

  十年来,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能力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实现了从单一要素简单统计分析到多种要素融合分析的转变。更加注重生态环境质量与污染排放、产业结构、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地形地貌、气候气象等要素的关联分析,发现问题并剖析原因,研判未来并提出对策。更加关注环境健康影响,研究探索生态环境健康监测体系建设工作,以期为推进实现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

 

  四、主动服务,拓展综合信息宣传范围

 

  十年来,生态环境监测综合信息服务领域从少到多,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信息内容越来越丰富,服务时效越来越高,对生态环境管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撑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十年来,充分发挥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在展示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工作的“窗口”作用。创新生态环境综合分析结果表征形式,从单调的柱状图、折线图,到系统完整直观的空间图、拟合图、动态图,从简单的数据信息到多要素综合结果,从纸质的报告文本到网络空间的数字产品、展现手段越来越丰富,综合信息产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持续提升。

 

  十年来,生态环境监测综合信息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呈现方式也不断优化。通过总站公众号每月发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长图信息,直观展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质量状况,便于公众浏览和获取信息。支撑落实监测为民,适应环境管理与公众需求,研究开发“空气质量发布”APP和微信线上小程序,全面展示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数据和空气质量预报信息,每日发布数据30余万条,覆盖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快速查询,切实保障了社会公众关于生态环境信息知情权。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国人民居家办公,虽然足不出户,却都能随时轻松掌握各地环境实况,有力支撑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目前,空气质量发布APP用户超过了70万,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实时了解和掌握空气质量状况的重要渠道。

 

  新征程上,我们将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需求,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落实“五个精准”(问题精准、时间精准、区位精准、对象精准和措施精准),深度挖掘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与评价工作现代化水平,提升综合分析系统化、精细化、信息化、形象化能力,持续增强支撑服务管理的靶向性、针对性、有效性,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历史进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 监测这十年●生态环境统计篇
下一篇: 建设美丽中国,环保督察敢于动真碰硬
工矿产品、废旧物资、再生资源大数据

扫码关注公众号,获取再生资源大数据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