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水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废水治理是?一个永续性的增长点和多触角的技术载体,因此围绕这两个特点而孕育的市场和展开的竞争也有着不同于其他姊妹领域的地方,包括看似最为接近甚至存在交集的市政污水处理。2010年环保部决定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进行修订,征求意见的问题中明确提出“城镇污水处理厂是否应接收、处理工业废水?”不过据本刊了解的最新情况,真正的修订工作尚未展开。很明显,市政污水处理厂接收部分工业废水的现状短期内不会改变,不过除去这种干扰,两大领域的特点依然鲜明。
就市政污水处理来说,它所依托的市场引擎相对单一,即在城市化进程中提高污水处理率而产生的量的需求;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政府身份多元化,竞争不完全。反之,工业废水治理的对象千变万化甚至日新月异,增长空间堪称无限;供需关系比较简单,无效竞争得不偿失。一言概之, 相对于伪市场和伪竞争, 工业废水治理的市场和竞争都更真更实,放之四海皆准。本文即以世界范围内将要发生的一件行业盛事为楔子,高举低打,对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的热门话题——工业废水治理——做一次全面剖析。
技术在世界,市场在中国
工业废水治理所需的先进技术和产品主要存在于我国之外,造成这种局面的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短期内无法扭转。然而这些供应商无?一不早早做了市场调研,在中国积极布局,或伺机而动,或奋力搏击。其实理由不需要太复杂,我国经济和社会大环境的三个要素已经构筑了成就庞大市场的必要条件:
第一,在印度赶超的预言实现之前,中国仍然要以第?一人口大国的身份“傲”居世界首位。2011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陆为13.47亿人口,并且城镇人口首次过半。即便消费水平打些折扣,也仍然需要巨量的工业生产来供养全国;
第二,包含工业和建筑业在内的第二产业仍然是拉动内需的主引擎和促进增长的主力军。2011年其固定投资和增加值分别为13.23万亿元和22.06万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为27.3%和10.6%,在三大产业中领跑全国。其中工业增加值为18.86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0.7%,超过GDP增长1.5个百分点。
第三,上世纪90年代发生的国际产业转移已经使得“中国制造”成为?一个标志,就像《2012》中的台词:“这(诺亚方舟)只有在中国才能造出。”且不论影片设计这段台词的初衷是好是歹,但它将中国制造业的特点表露得很鲜明,即劳动力密集型和高耗能型。除了满足内需外,中国的水资源还要供给世界,同时将废水自留。
需求最旺盛的五大细分市场
准确地说,我国划定的六大高耗能行业包括了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高技术制造业。不过若以水论水,则高低上下要略作调整。
行业废水排放量Top 5
如图1所示,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五大行业占据了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58%。
行业资金投入量Top 5
由于不同行业的工业废水所含污染物千差万别,而且有49个行业门类需要遵循环保部为自己设定的?一套排放标准,因此它们采用的处理方法不尽相同,所需投入也有高有低。如图2所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运行总费用位列前五位,加起来占全国此类投入量的56%之多。
而若以各行业现有设施的单位处理规模所需运行费用划分,则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为最高。这五大行业处理每吨废水平均要投入3.00元人民币,远远高出全部工业的平均值0.60元人民币。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费用只覆盖运营,并未虑及固定资产投资。
行业COD(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含量Top 5
在国家规定的四项减排指标中,COD和氨氮与水密切相关,就COD这种污染物含量来说,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饮料制造业“贡献”最多,如图3所示。这五大行业的排放量占工业总量66%之多。
如图4所示,氨氮含量最高的行业依次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共计占工业废水氨氮排放量的60%。
省市废水排放量Top 5
作为中国制造业聚集地,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三个省份必定入榜,如图5所示,五大省份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占了全国总量的44%。若以城市排放量为依据,则如图6所示,这五大城市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9%强。可以看出,这些工业废水的主要来源地全都分布在重要水域,印证了重污染企业临水而建的说法。这种布局在给企业造成生产便利的同时,也给了私自取水和非法排水等行为以可乘之机,给监管实施带来巨大挑战。
城市资金投入量Top 10
如图7所示,在工业废水治理方面投入最多的十大城市或是本身工业废水排放量较大,或是为废水再生利用而对出水水质要求较高(如北京)。这些城市占全国投入总量的15%,是工业废水治理的积极分子。
蓄势待发的三大市场机遇
在水务市场上位列第?一梯队的某企业有位发言人曾向笔者感慨:“中国的神奇之处在于,政府一个小小的示意,就可能引发某个市场风向的变动,甚至是某个新兴市场的崛起。”愚以为这句话对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工业废水治理来说,尤其受用。必须承认的是,这种现象的背后祸福相倚,是以整体趋势的确定性对赌前进道路上的不确定性,但市场的魅力正在于此——不是小心翼翼的“Me Too”(我也是)战略;也不是因噎废食。
不复存在的达标排放率
据本刊从环保部得到的消息,从“十二五”开始,国家将不再统计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自然也不再有达标排放率。于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即2010年的那个数字就成了前有古人,后无来者。当时公布的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接近96%,比五年前提高了五个百分点还多。据环保部透露,以往为了获得这方面的有关数字,他们每年都要铺展大量人力,对污染物占全国总量80-90%的工业企业进行调查统计,2010年纳入的企业数达到了11.3万。
在向环保部致敬的同时,人们仍然忍不住好奇:光彩夺目的达标排放率和不堪入目的工业污染何以形成如此鲜明的对照?难道仅仅是达标排放率以外的4%和未被纳入统计范畴的10-20%在做怪吗?仔细想来,原因不外如下四点:
第一, 天网恢恢,疏而必漏。2009年我国城镇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00万以上的)工业企业总数超过43.3万,比11.3万多了整整32万。若是去掉这个财务量限制,则结果数不胜数。如此庞大的企业群体,无论对于统计还是监管来说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死角必定存在。
第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排污那些事儿,是不以大小论“英雄”的,即便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式工厂,污染能力也未必比大型企业逊色,甚至可能更脏更毒。然而无论是非政府组织公开污染信息,还是政府部门展开污染调查,都惯于大处着手,小处闭眼,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不完全事实。
第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国的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其行为方式存在已久,而且早已摸索出应对上层建筑的多套策略,弄虚作假者大有人在。相较之下,我国实践工业废水治理的时间则短得多,再加上国家环保总局2008年刚刚升部,老兵新将的局面非常棘手,“上任三把火”到了企业层面很可能已经是强弩之末。
第四,城乡有别,污染无界。我国国情决定了很多行政指令和政策推动都是先城市,后乡村,比如自来水普及率,比如污水处理率,而工业废水治理后知后行,自然也不例外。这些分清主次矛盾,逐个攻破的策略无可厚非,不过农村那些不入法眼的小煤窑、小矿厂之类积少成多,给水环境带来的危害也是不容小觑。
综上所述,可以想见目前看似接近饱和的工业废水市场在挤掉水分后依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就像芝诺的知识圈理论.一样,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已知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未知的也就越多。同理,上到政府,下到企业在工业废水治理方面暴露的问题越多,需要的解决方案也就越多,市场机遇也就越大。
《工业清洁生产推行“十二五”规划》和央企签订减排责任书,代表的都是我国上到政策制定者,下到企业执行者在环保方面的压力与动力。促成这两股力量的因素还有很多,不需要一一赘述,它们都是推动工业废水治理市场实现“量”与“质”的飞速成长的重要条件。作为竞争参与者,先知先行才能把握住最佳机遇,知己知彼才能规避掉最大风险。找到工业废水治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点,才会名利双收。
扫码关注公众号,获取再生资源大数据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