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坤茂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废旧行业聚集地,货源自主上传,实现线上洽谈

碳汇资讯

深度剖析:环保企业战略转型背后的底层逻辑

2022-09-02 13:11:28 阅读:229

近年来,地方财政压力增加、大中城市焚烧产能趋于饱和……,环保行业行进到商业模式亟需变革的关键节点。立足新发展阶段,环保企业破局之道在何处?希望借此文与大家共同探索环保企业战略转型的尝试及背后的底层逻辑。

 

我国环境治理领域外部环境的变化

 

1、经济下行,地方财政压力加大

 

当前国际疫情反复和局势动荡,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土地财政”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在当前环境下也略显疲惫。根据财政部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地方政府性基金中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受到房地产市场到顶收缩的影响大幅度下降,全国范围的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仅完成23622亿元,同比大幅度下降了31.4%。另一方面,因退税减税等叠加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收入大幅减少,支出刚性增长。

 

环保行业具有较强的市政公共服务属性,政府支付是环保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据E20研究院统计,“十三五”以来固废十大影响力入围企业应收账款回收问题愈加突出。资金回笼较慢,长久势必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导致财务风险增加

 

2、大中城市焚烧产能逐渐趋于饱和,县域地区成为主战场

 

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增加,我国大中城市垃圾焚烧产能也逐渐趋于饱和。截至2021年初,全国累计在运行的生活垃圾焚烧厂为619座,焚烧处理能力共计66万吨/日。生活垃圾“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将达到80万吨/日左右,焚烧厂将超过800座。据E20研究院数据研究中心最新统计,“十四五”期间新增生活垃圾焚烧规模为8.29万吨/日,合计焚烧总产能已接近75万吨/日,形成了以焚烧为主的终端处置格局。2022年上半年,垃圾焚烧市场新增项目出现数、量齐降,共计释放27个生活垃圾焚烧项目,每月平均中标4.5个,项目平均规模约867吨/日。在大中城市焚烧处理能力逐渐饱和的情况下,未来数年垃圾焚烧项目中标的平均单体规模将仍有下行空间。新增项目多分布在县级或三四线小城市,县域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出现快速突起的趋势。“十四五”期间,垃圾焚烧仍是固废处理的核心板块,在告别大中城市高速增长的同时,业界企业也将更多地思考如何根据行业发展态势发掘机会、寻找路径,进行全方位的升级转型。

 

3、补贴退坡已成定局,持续提质增效成为垃圾焚烧厂的必由之路

 

《2021年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不同地区中央补贴资金“央地分担”规则,推动新开工项目有序竞争配置,生物质发电补贴中央分担部分逐年调整并有序退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东部地区燃煤基础电价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中央分担部分数额较小,而西部地区国补完全退出可能对项目的稳定运营带来一定挑战。按照标杆电价的组成分析,全国中央补贴金额退坡幅度整体介于0.097~0.2905元/千瓦时,对项目收益影响介于27.16~81.34元/吨。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进场垃圾热值有一定的增加,吨发电量也相应增加。E20研究院粗略测算,假定垃圾分类后吨发电量提高100千瓦时,所对冲的补贴退坡范围介于26.0~45.3元/吨,仍无法完全覆盖国补退出后项目的合理盈利。因此,垃圾焚烧厂应聚焦“精细化”管控、“智慧化”升级,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垃圾焚烧发电厂粗放运行方式中的不足,持续提质增效(详细参见:【深度】垃圾焚烧“六化”发展之精细化管控与智能化升级)。

 

路在何方?新形势下环保企业的破局之道

 

1、开展以“焚烧+”为核心的横纵业务一体化

 

在“无废城市”建设的背景下,结合市场新机遇,打造“焚烧+”终端固废处置模式,以垃圾焚烧为立足点,实施横向、纵向产业链延伸。横向利用协同处置优势实现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市政污泥、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及大件等垃圾协同处置;纵向扩展垃圾分类、清扫转运及中转站等环卫一体化模式,提升企业整体处理规模和盈利能力。固废治理具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天然属性,以垃圾焚烧为核心的固废产业园模式在此背景下将大有作为。

  

2、布局海外市场,走向国际

 

我国垃圾焚烧行业在近三十年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当前总体上形成了以“焚烧为主,填埋兜底的终端处理格局。机械炉排炉是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主流炉型,近年来焚烧技术发展迅猛,引进吸收或自主研发焚烧炉产品,主要技术有光大环境、重庆三峰、上海康恒、天楹环保等。

 

当下国内垃圾焚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焚烧国产化设备日益成熟,垃圾焚烧企业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部分有实力的环境服务企业积极探索走出去的发展路径,开展国际化经营,拓展国际市场。据E20研究院不完全统计,目前光大环境、重庆三峰、绿色动力、北京控股、浙能锦江、中国天楹、云南水务……等固废企业相继获得海外订单,也开拓了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国际市场,对环保产业国际化发展进行了有利的探索和尝试。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国家生活垃圾处置水平仍相对落后,大量未清运垃圾处于无序堆放状态,安全填埋处于不断推进阶段,这样的代际差将在该海外区域提供较大的垃圾焚烧处理市场。


3、绿色低碳成主基调,布局新兴产业是未来方向

 

2020年9月,中国基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力争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为碳减排的重要举措,我国可再生能源将加快步入跃升发展新阶段,实现对化石能源的加速替代,成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导力量。《“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了“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主要目标,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在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根据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风电、太阳能装机容量不断增加,截止到2020年底,总装机容量为5.35亿千瓦,距离2030的12亿千瓦的目标相距甚远。在此长期规划下,风电、太阳能发电的市场空间将快速释放,相关投资也将持续加大。

    

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战略转型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当前焚烧行业增速放缓,国补退坡和地方政府支付能力下降等现实因素倒逼企业拓展新业务。一方面,构建以“焚烧+”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为城市提供一体化终端处理服务;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走出去的发展路径,开展国际化经营,拓展国际市场。在双碳战略的指引下,绿色低碳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抢占“双碳”市场是中长期战略转型的确定方向。清洁能源、循环利用、氢能及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符合国家规划和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转型也意味着市场服务主体由以To G为主转向TO G、TO B相结合,也对环保企业的商业模式、组织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一篇: 水处理药剂的相关知识
下一篇: 擅自倾倒危险废弃物是违法的
工矿产品、废旧物资、再生资源大数据

扫码关注公众号,获取再生资源大数据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