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类产生以来,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议题。今年夏天,整个北半球都遭到异常高温天气袭击,在欧洲,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地近日经历了“地狱模式”的高温,欧洲多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英国更是发布了该国历史上第一个“极端高温”红色预警。在我国,南方高温异军突起,沪苏浙和川渝一带成为全国高温中心,多地出现了40℃以上的高温,引发大量热射病、燃气火灾、电力火灾等直接或次生灾害,给城市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面对前所未有的热浪和极端天气,加快建设适应极端高温天气的“气候韧性城市”,是我们统筹安全和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全球“城市热浪”的主要生成机制及其危害
城市极端高温是内外部双向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是地球表面由人工建设而成的一种特殊地理空间,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共同导致“城市热浪”的发生。
极端高温给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国民经济、居民收入增长、人民健康等造成许多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多措并举,加快建设适应极端高温的“气候韧性城市”
面对肆虐全球的极端高温天气,研究者们提出了设立首席韧性官、优化土地利用、促进社会公平等主张,但实践表明,对极端高温,世界上的城市普遍缺乏准备。因此,加快建设气候韧性城市,任重道远。如何降低热风险、提高城市高温韧性?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实施基于回归自然、生物导向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从自然法则、有机体自适应的理念出发,全面打造“亲自然城市”“生物城市”,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无疑是降低极端高温风险的首要选择。一是科学化、系统化地规划建设绿地、公园、草地、湿地、林地、山体、河流、湖泊等多样化的城市自然环境体系,夯实城市应对高温的环境根基。二是启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全面实施城市绿色屋顶、多孔路面、街道种植、空地植绿、小区绿化等举措;创新金融,寻找刺激私人投资绿色基础设施的方法;下功夫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实现城市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天人合一”。三是严格推行生态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加大传统建筑的绿色化改造,确保所有新建建筑的绿色化、低碳化。
其次,实施社区导向、公平导向的城市极端高温韧性治理创新。城市政府从社区入手,本着公平包容的理念,创新治理策略,激发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城市热管理的系统方法和策略,是缓解并有效应对极端高温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一要组织开展极端高温的社区调查,制作“社区高温地图”,找出全市应对极端高温的“最脆弱社区或居民”,根据现实危机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社区防暑降温方案,缓解极端高温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威胁。二要设立市、区极端高温专项应急资金或开展社会捐赠,借助大数据等手段,全面理清城市户外常态化工作的行业、机构和人员,以一定的资金投入,帮助、鼓励、引导用工企业或场所加大投入,完善优化劳动者制冷环境,提升劳动者降暑配置水平,确保户外常态工作者生命健康安全。三要全面加强城市、居住区、社区等层面的电力保障建设,确保电力供应安全韧性,满足极端高温对城市电力的巨大需求。
再次,实施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适应高温认知和行为方式宣教。让城市居民从实际出发,掌握预防高温的必要知识和生活方式,是提高城市极端高温韧性的必要条件。政府要发挥气象、医疗、心理等专业部门优势,制定专门应对极端高温的宣教材料,借助报纸、网络等手段,向全体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家庭、儿童家庭、低收入家庭等)大力宣传普及在没有空调情况下如何实施物理降温、识别热射病症状、优化饮食结构(及时合理补水)、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优化生活习惯、安全用电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以强大的社会韧性提高民众应对极端高温的能力和水平。
扫码关注公众号,获取再生资源大数据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