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行业的全氟类新污染物该管什么?怎么管?
目前国家层面尚未针对电镀行业出台专项管理规范,各地在主动探索科学治理路径时应该如何做?
首先,监测是治理的前提,核心目标是摸清“谁在排、排什么、排多少”。
新污染物监测本身有一定挑战,快速筛查技术尚属比较前沿的技术,各类机构目前正在大规模完善和开发过程中。
具体到电镀行业而言,针对电镀废水成分复杂、基质干扰大,且多数地区缺乏专用数据库和检测经验的现状,实操中可把握三个关键。
一是借助专业力量,若本地实验室无相关检测基础,不必盲目自建设备,可优先委托具备新污染物检测经验的第三方机构或高校科研团队,这类团队通常已开发相关技术,精准识别未知污染物的路径更成熟。
二是完善监测方案,采样要涵盖生产废水、厂区土壤、周边底泥等关键介质,同时结合企业台账、镀铬车间现场踏勘、废水收集池等重点点位有序推进。
三是应依据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等重点清单名录,关注重点高浓度的新污染物种类,电镀行业尤其重点关注PFOS、PFOA,为后续精准治理提供依据。
源头替代是电镀行业全氟化合物治理的核心环节,且实践证明该行业替代难度相对较低、效果显著,关键在于打消企业顾虑、降低绿色转型成本。在实操中可以先开展科学筛选试点,优先选择镀铬线生产稳定、铬雾抑制剂用量较大的企业作为示范,这类企业替代效果更易显现,可形成标杆效应。替代推进要“先示范后推广”,用本地企业的真实案例打消同行顾虑,避免“一刀切”式要求。
其次,要“设身处地”站在企业角度考虑问题,联合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行业协会等梳理源头替代的正面采购清单,明确产品价格、供应商、适配工艺等关键信息,减少企业筛选成本。
最后,要和企业一起算清经济账,主动向企业说明替代后每月新增成本,以实践数据中的减排效果进行分析,企业关心的成本、工艺影响等问题必须在前期调研中充分回应,确保政策能落地、可执行。同时,为企业分析尽早替代可提升产品外贸竞争力的利好机遇,平衡企业环保责任与经济利益。
在制度保障层面,要构建长效治理机制。长效治理需立足基层实际,避免“重形式、轻落地”。尤其要重视宣贯引导,在治理初期,企业认知不足是最大阻力,可以通过组织专题培训,邀请行业专家现场讲解,尤其要讲清“尽早替代有利于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更早占据优势”的核心特点,推动企业从“要我治”转变为“我要治”。
将治理要求纳入现有监管体系时,可参考此前其他地区将全氟化合物管控要求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的案例,明确核心条款,无需新增复杂监管流程。治理要求需兼顾经济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可行性,避免影响企业产能及核心业务、对行业发展及区域经济稳定产生负面影响。拟采取措施应满足既通过风险管控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与群众健康,也能倒逼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绿色低碳”转型,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整体而言,电镀行业全氟化合物治理的核心逻辑是“精准监测、源头替代、长效管控”,无需复杂投入即可实现显著减排,各地可结合本地产业规模逐步推进。
特别申明:“废旧帮”所推送资讯均来源于环保行业各新闻平台,由[废旧帮]整理编辑,非商业用途,目的在于传递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废旧帮】做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