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融雪剂,城市治理迎来绿色除雪新思维
11月13日,北京市召开“2025—2026年度全市供热暨扫雪铲冰工作部署会”,要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要带头“包段扫雪”,严格管控融雪剂的使用,“精准规范、能减尽减、应禁全禁”。就在同一天,河南省郑州市城市管理局在新闻通气会上提出了“机械增援+环保融雪+全面参与”的除雪方案,并设置消纳场集中处置含有融雪剂的积雪,对融雪剂使用及处理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加强监督管理。这两座北方城市关于冰雪处理的措施,也反映出当前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
扫雪除冰是事关城市安全运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北方地区尤其如此。过去,融雪剂因其高效、便捷的特性而受到青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代价也逐渐显现。
融雪剂的作用原理是通过降低冰雪的凝固点,使冰雪在较低温度下更易融化,从而减少路面结冰现象。但是,由于融雪剂中通常含有大量可溶性盐离子,如氯离子等,含有融雪剂的雪水进入土壤可能造成土壤板结、透水性变差,也会对绿化带内的植物生长造成影响。此外,融雪剂长期渗入路面还可能导致混凝土保护层脱落、钢筋腐蚀,影响道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
针对这些问题,各地对融雪剂的使用逐渐形成了“严格管控、鼓励替代”的共识。去年印发的《北京市扫雪铲冰作业工作方案(试点)》要求,提高融雪剂环保水平,严控融雪剂使用量,根据降雪及气温情况,精准规范使用融雪剂。山东省威海市此前发布《威海市2025—2026年城市清雪防滑工作方案》明确,严禁超范围撒布融雪剂。去年11月开始实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路融雪剂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要求,除雪工艺(方式)的确定与组织应以减少路面积雪量及融雪剂施洒(撒)量为原则;环境敏感区、自然保护区附近、水源地附近、农田鱼塘附近、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附近原则上禁止使用融雪剂除雪。同时,相关单位和企业也在积极推动研发更环保的融雪剂,以应对传统氯盐类融雪剂带来的环境挑战。
在不用或少用融雪剂的情况下,要保障道路畅通和城市安全运行,就需要更好地发挥机械作业和科技赋能的作用,还要有更加精准的预报和更加精细化的预案,把各种问题想在前面,明确责任分工和作业流程。
以北京为例,通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带头实行“包段扫雪”等方式,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扫雪铲冰。同时不断提升装备水平,除了除雪车、滚刷、推雪铲等常规装备外,北京今年还引进了移动融雪车,可以在行进过程中将路面积雪融化为清水排放,有效解决积雪处理问题。而扫雪铲冰作业演练帮助相关人员熟悉了作业流程和设备操作,为应对极端天气做好了准备。
更令人振奋的是,一系列创新技术的应用,让除雪有了更多意想不到的方式。吉林长春的一段路面采用了路面自融雪技术,通过在沥青材料中掺加绿色环保的自融冰雪添加剂,使路面积雪能够自动消融并抑制路面结冰;浙江东阳218省道部分路段试验应用了公路动态感知及融雪化冰系统,当预测路面将达到结冰条件时,系统会提前在道路上喷淋化学冰点抑制剂;四川乐西高速采用智能化环路热管融雪系统,为长度2374米的严重冰雪路段铺上了“地暖”,实现小雪随下随融,大雪、暴雪经车轮碾压后迅速融。这些举措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一场深刻变革,即从粗放式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应急管理,转向精细化的、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预防治理。
风雪考验着城市的应急能力,从融雪剂到更多科技“狠活儿”的广泛应用,其意义不仅在于清扫方式的改变,更反映了城市治理水平和精细化程度的提升。与落叶缓扫类似,北京等地也明确要“缓扫”积雪、“宜留则留”。这也充分说明,我们的城市正在努力寻求安全、效率与环保之间的最优解,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努力找回那份久违的冬日诗意。
特别申明:“废旧帮”所推送资讯均来源于环保行业各新闻平台,由[废旧帮]整理编辑,非商业用途,目的在于传递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废旧帮】做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