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分类

“十五五”大气污染物进一步减排还有哪些潜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十五五”期间如何进一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实,202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已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国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到28微克/立方米以下,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力争达标;到2035年,全国细颗粒物浓度下降到25微克/立方米以下。可以预见的是,“十五五”时期空气质量改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大气污染物减排作为空气质量改善的根本路径,也将施行更加严格的标准。


从现状来看,2021年—2024年我国339个城市PM2.5浓度均值在29微克/立方米—30微克/立方米之间波动。截至2024年,仍有约25%的城市PM2.5年均浓度未达到现行空气质量标准,其中部分城市PM2.5均值超过了40微克/立方米。可见,在现实减排压力和达到减排预期之间,还有很多工作亟待开展。


大气污染物进一步减排可以从何处突破?笔者认为,未来应通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来挖掘减排潜力,具体来说,可通过能源、产业、交通、空间四大结构调整释放出可观的减排效能。


通过能源结构调整筑牢绿色动力根基。我国正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优化“源网荷储一体化”运行机制,持续提升新能源供给比重。随着新能源电力产能扩大与技术迭代,新能源发电边际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叠加政策引导支持,其电价或呈现下行趋势。这将为破解当前各领域电能替代的核心制约——用电经济性与供给稳定性,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用电效益的改善将有力支撑工业领域“煤改电、气改电”、交通领域“油改电”进程,进而大幅削减大气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治理。伴随生产与治理技术的进步,我国将持续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与政策框架,推动传统产业提标改造。火电、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已逐步实现超低排放,玻璃、陶瓷、生活垃圾处理等行业深度治理有序推进,各行业SO2、NOx排放浓度限值将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先进环保绩效评级与各种绿色创建深入开展,VOCs综合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废气收集、末端治理、源头替代等关键环节的突出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结合节能改造与化石能源替代,我国产业清洁化生产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污染物排放量有望大幅下降。


通过交通结构调整突破污染治理瓶颈。随着工业源污染治理不断深化,移动源在城市空气污染物排放中的贡献占比逐步攀升,在多数城市已成为第一大污染源或与首位污染源接近的第二大污染源,成为制约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关键短板。当前,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成熟,电池技术与补能体系持续突破,正推动其在性能、经济性、环保性等领域实现对传统燃油汽车的全面超越。据公安部数据,截至2025年6月,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59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3689万辆,占比10.27%。未来,随着老旧车辆加速淘汰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其占比有望逐步达到30%甚至更高的水平,传统燃油车占比则从当前90%左右逐步降至70%以下。以某市PM2.5浓度均值29.3微克/立方米中移动源贡献占比30%为例进行估算,当传统燃油车占比下降推动移动源减排20%、40%时,可推动PM2.5浓度分别下降约2微克/立方米、4微克/立方米,减排效益显著,在部分移动源贡献率更高的重点区域,这一降幅或更为突出。


通过空间结构调整优化源头布局管控。空间结构调整(包括国土空间规划及开发建设运维模式)对于空气质量改善也起到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单中心集聚发展模式已对一些超大城市及众多“产城一体”“产业围城”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造成显著制约。推动城市发展模式从单中心集聚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转型,疏解中心城区及周边高排放企业,是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已从顶层设计层面为空气质量改善与美丽中国建设规划了清晰的实施路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趋势势不可当。回望过往,各地在大气治理中已经取得十分积极的成效。展望未来,我们更应保持信心,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充分挖掘空气质量改善的潜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


特别申明:“废旧帮”所推送资讯均来源于环保行业各新闻平台,由[废旧帮]整理编辑,非商业用途,目的在于传递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废旧帮】做删除处理。

客服电话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