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危废案中的坚守与担当丨那些年,那些案
从事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多年,经手的案件像串起的珠子,每一颗都蕴含着独特的故事。其中,有一起危废案件,从最初的“迷雾锁局”到最终的“水落石出”,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却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份工作的重大意义。
2022年5月,一通急促的举报电话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举报人声称宁德一家科技公司偷偷运走废油袋。挂掉电话后,我们立刻驱车赶往现场。在企业里,我们将危废台账反复查阅了3遍,对处置凭证进行了仔细核对,还把生产车间转了个遍,却未发现任何异常。但举报人对该公司“磁性材料胚体封袋、注液压油成型、割袋留废油袋”的生产环节描述得十分清晰,这不可能是无中生有。
市局迅速作出决策,将此案提级办理,交由我们综合执法支队全力攻坚。5月31日,我们带着细化到每个生产步骤的核查表,再次前往企业。我们紧盯工人封胚、注油、割袋的操作过程,并详细追问危废收集流程。然而,企业管理人员要么称“按规定来”,要么表示“不清楚”。就在大家感到沮丧,快要失去信心时,一份夹在环保档案中的《废品处置合同》让我们眼前一亮——原来,该公司竟将废油袋交给无资质的个人进行处理。
“立刻查封。”第二天一早,我们带着查封文书直奔厂区压油间,将暂存的废油袋贴上封条,生怕稍有延误,证据就会消失不见。6月8日,全员扎进仓库进行盘点。我们将不同规格的真空袋每200个捆成一捆进行称重,把液压油桶逐个搬运并计算数量,甚至连桶底残留的废矿物油都用吸管收集起来称重。然而,核算完数据后,大家的心都沉了下去——入库量、处置量和库存量之间相差近两吨,那些“消失”的危废究竟去了哪里?
接下来的询问工作更是困难重重。当我们找到生产副经理时,他称“2021年的事不清楚”。找到财务负责人,对方则推诿说“老团队早散了”。要知道,违法事实发生在2021年10月,半年过去了,关键人员要么离职,要么躲着不见,调查工作陷入了僵局。那些日子里,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后半夜,材料堆满了桌子。我们反复梳理线索,这时,分管领导另辟蹊径,提出“查财务账。再隐蔽的违法活动,也得花钱。”
我们调取了公司自2018年起的真空袋、液压油收发存台账,与省固废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比对,并结合现场盘点数量,经过一笔笔计算、一遍遍核对,终于算出“消失”的物料约为2156公斤。在铁证面前,公司终于松口。原来,在8月底,他们从宁波的废品站将1.923吨废油袋运了回来。
然而,难题并未就此结束。负责处置危废的人远在宁波,由于疫情原因无法前来配合调查。我们连夜制定电话询问方案,全程录音,并要求对方拍摄手持身份证的视频作为佐证;公司拒绝接收法律文书,我们采用电子送达方式,发送邮件又通过短信进行确认。后来,企业申请听证、复议,我们将证据链逐一拆解,一条条列举法条、阐明危害,最终让他们认识到错误,撤回复议申请,并缴清了62万元罚款。
如今回首这起案件,恰逢最严新环保法实施十周年。十年来,我们见过太多类似的“迷雾”,但每一次的突破,靠的是“不放过一个疑点”的坚韧不拔,是“换个角度找线索”的灵活智慧,更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初心。这十年间,执法手段不断升级,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变化,但我们“守土有责”的决心从未动摇。未来,我们将带着这份坚守,继续在环境执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生态保护贡献更多的力量。
特别申明:“废旧帮”所推送资讯均来源于环保行业各新闻平台,由[废旧帮]整理编辑,非商业用途,目的在于传递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废旧帮】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