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地块发现氢氟酸瓶,危化品“隐患旧账”亟须清零
9月14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52岁的涂女士在废弃地块种菜时,不慎踩到装有氢氟酸的塑料瓶,导致中毒身亡。调查人员随后在现场又挖出两瓶氢氟酸。虽然这是一起偶然发生的安全事故,但暴露出的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危化品)管理和建设用地风险管控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产业升级,大量工业企业搬迁、矿山关闭,留下的不仅是待开发的土地,还有潜藏的危化品或者遗留固废。这些危化品“隐患旧账”虽然造成事故的概率不高,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虽然在土壤调查过程中要求对原辅材料、中间产品、产品的储存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更加详细的操作指引,调查重点往往集中在土壤采样和实验室检测环节。地表遗留的危化品容器等可见风险容易在调查中被忽视,未能作为独立风险源进行充分识别和妥善处置。当前的风险评估注重污染物的面状分布,对危化品容器等点源突发风险关注相对不足。此外,评估指标以污染物浓度为主,对腐蚀、爆炸等物理性危害的评估还需进一步完善。
拆迁地块往往面临监管衔接问题:原企业已撤离、新项目未启动、日常监管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这些地块的环境风险责任主体有时不够清晰,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需要进一步理顺。特别是一些历史久远的遗留地块,原始资料缺失,污染源头难以追溯,处置难度较大。
后期管控措施也有改进空间。一些经过调查的地块,现场警示标识设置不够醒目或不够持久。调查结果的信息传达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让周边居民更好地了解潜在风险。此次事发地的情况说明,居民长期在此活动,但对潜在危险缺乏足够认识。
与此同时,危化品流通环节的监管还需加强。网络销售平台上危化品的销售管理有待规范,实名制和用途追踪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小作坊、个体户在危化品使用和处置方面的规范化水平仍需提高,存在违规使用和随意处置现象。
此次事发地的情况说明,居民长期在此活动,但对潜在危险缺乏足够认识。公众对常见危化品的危害特征和应对方法了解不够,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
解决危化品“隐患旧账”问题,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管控机制:
一是优化调查评估技术体系。 建议进一步明确将危化品容器、危废等遗留物纳入调查范围,实现土壤污染与危化品遗留的全面调查。对化工、电镀、印染等重点行业地块开展排查,运用探地雷达、无人机等新技术手段,提高隐蔽危化品的发现率。在风险评估中,增设危化品及危废遗留风险的专项评估,将腐蚀、爆炸等物理性危害纳入评估范畴,建立更加全面的风险识别体系。
二是完善全过程风险管控链条。 在拆迁前期,将危化品清理纳入强制性前置条件,未完成清理不得启动拆迁;施工过程中,建立发现可疑物品的标准处置流程,确保及时有效处置;后期管理中,完善分级标识系统——在地块边界设置醒目持久的警示牌,在风险点位设立永久性标识桩,通过二维码等方式向公众提供详细风险信息。同时,建立风险地块信息管理系统并适度公开,实施属地化、网格化定期巡查制度,确保风险管控无死角。
三是强化危化品全链条监管和应急能力。 规范网络销售平台危化品销售管理,完善实名制和用途追踪机制,建立危化品流向可追溯体系。加强对小作坊、个体户的监管,建立电子档案和定期检查制度。建立健全责任追溯机制,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和追责程序。组建区域性专业应急处置队伍,配备便携式危化品快速检测设备、无害化处置装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建立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设立危化品应急处置专项基金,通过政府投入、企业缴费、保险补偿等方式筹措资金。
四是提升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社会参与度。 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普及常见危化品的危害特征和应对方法,制作通俗易懂的科普材料,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传播风险防范知识。建立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公众发现可疑化学品及时上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在学校、社区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风险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土壤污染防治既要关注“看不见”的污染物,也要重视“看得见”的危险源。清理危化品“隐患旧账”,不仅关乎环境安全,更关乎民生福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让每一寸土地不仅“土净”,更要“地安”,既无污染之忧,也无危化品之患。
特别申明:“废旧帮”所推送资讯均来源于环保行业各新闻平台,由[废旧帮]整理编辑,非商业用途,目的在于传递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废旧帮】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