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分类

城市高质量发展,厨余垃圾为何“缺席”?


  1 “消失”的厨余垃圾

 

  8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意见被视为未来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其涉及的内容被视为关键的投资方向和风向标。

 

  回顾历史,每当经济增长乏力时,“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等大规模建设投资常被用作拉动引擎。而此次以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为代表的中央资金投⼊,则显得更为精细化和“问题导向”。除了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呈现出资产性投资“精耕细作”的特点,旨在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环保行业的“政策驱动”属性尤为突出——政策指向之处,往往就是资金和项目的流动方向,同时也是未来的市场机会所在。本次发布的《意见》在环保相关的领域着墨颇多,包括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等,涵盖废水、余热、固废协同处置,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噪声污染治理,餐饮油烟治理,抗生素、微塑胶等新污染物治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多个方面。

 

  其中,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领域,特别提到要“深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分类网点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衔接融合”。然而,这其中有一个微妙的细节却令⼈费解:《意见》在提出深化垃圾分类与可再生资源回收的同时,对于占到城市生活垃圾半壁江山的“厨余垃圾”却只字未提。这不禁引⼈深思,在强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中,为何厨余垃圾这样一个体量巨大、处理棘手的关键问题会被“忽略”?

 

  其实这既在情理之外,又在意料之中。本文将深⼊剖析这一政策“留白”背后的深层逻辑与现实考量。

 

  2 意料之外:厨余垃圾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意见》对厨余垃圾的“沉默”之所以令⼈意外,是因为它与厨余垃圾问题本身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形成了剧烈反差。从任何一个维度看,厨余垃圾都是城市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首先,厨余垃圾占据生活垃圾的“半壁江山”。厨余垃圾是城市生活垃圾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的占⽐通常高达50%-60%。这意味着每天产生的海量垃圾中,超过一半都是来自家庭厨房和餐饮行业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如此庞大的体量决定了它在垃圾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厨余垃圾是生活垃圾处理的“硬骨头”。厨余垃圾不仅量大,其性质特征也使其成为最难处理的一类垃圾。含水率高(通常在70%-90%)、易腐烂发酵,使其在存放和收运过程中极易产生恶臭、渗滤液并滋生蚊蝇,是造成社区、垃圾中转站等周边环境二次污染的主要原因,直至目前这一问题可以说并未得到很好解决。马路上飞驰而过的厨余垃圾收运车辆,其自带的独有气味有时仍会绵延上百米。可以说,厨余垃圾问题是生活垃圾当中各门类废弃物当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第三,解决了厨余,就是解决了生活垃圾问题。这是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共识。无论是通过技术手段,还是管理手段,如何在可接受的社会成本之下便捷、高效的实现厨余垃圾的处理处置乃至资源化利用,是摆在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总之,厨余垃圾问题既是城市环境治理的痛点,相对来说也是一块“短板”,它理应成为重点关注和投⼊的对象。然而这份旨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却并未提及,这种沉默与政策的宏大目标形成了鲜明的逻辑反差,令⼈倍感意外。

 

  3 意料之中:政策“静默”背后的行业深层困境

 

  尽管厨余垃圾的缺位出⼈意料,但若深⼊分析行业肌理,便会发现这种政策上的“静默”并非毫无缘由,而是一种对当前行业不成熟现状的清醒认知和审慎回避。这背后,是产业、技术、市场等多重瓶颈与困境交织下的行业现实。

 

  狂热退潮——当“风口”沦为“烂尾”

 

  自2017年《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实施以来,垃圾分类行业一度成为资本竞逐的热点领域,在四分法体系框架下,分出的厨余垃圾也处在政策红利的驱动之下,全国范围内迅速推进了一批厨余垃圾建设项目。

 

  根据《“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公布数据,截至2015年末,全国已投运、在建、筹建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50t/d以上)约有118座,总计处理能力约2.15万吨/日。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31个省共有在运行厨余垃圾处理厂589座,总设计处理能力达到12.28万吨/日。8年间处理能力翻了6倍。

 

  然而繁荣的表象下却是“泥沙俱下”。

 

  一些“资源型”公司在缺乏核⼼技术、运营经验和管理能力的情况下涌⼊市场,造成一些项目建设标准有所降低,运营管理也不够规范,造成项目成效不尽如人意,一言难尽。一些项目“带病运行”,还有一些项目甚至在轰轰烈烈建成剪彩之后一天也没运行。

 

  这些乱象不仅浪费了巨额的公共财政,也透支了政府、市场和公众的信任和信心。经过数年的摸索,厨余垃圾行业似乎并未交出一份合格答卷,在此背景下,国家在新的顶层设计中对其保持审慎,也并非没有道理。

 

  这份审慎也并非没有先兆。

 

  “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发改委、住建部共开展了5批100个餐厨垃圾试点项目,截至2021年末,100个餐厨试点项目运行并不十分理想,共通过验收85个,撤销试点6个,主动申请撤销9个。

 

  《“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指出:厨余垃圾分类和处理管道不畅。厨余垃圾分类效果不佳,处理后的肥料消纳途径存在障碍,设施稳定运行难、处理成本高。

 

  在发展目标上,“十四五”没有再针对厨余垃圾行业提出具体的、量化的建设发展目标,只是说要“科学选择处理技术路线”、“有序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多元化可持续运营模式”。

 

  技术迷航——尚未找到普适的“最优解”

 

  与产业乱象并存的是技术路线选择的诸多不确定性。当前主流厨余垃圾处理技术涵盖厌氧发酵产沼、好氧堆肥、黑水虻生物转化、饲料化以及近年兴起的“碳源制备”等方向,然迄今尚未形成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最优解决方案。

 

  ▶经济性瓶颈

 

  无论是厌氧发酵还是好氧堆肥,其前期投⼊的建设成本高昂,而产出品(如沼气、电力、有机肥)的市场价值却难以覆盖高昂的运营成本,导致项目高度依赖政府补贴才能生存,而一些地区的政策补贴或付费制度并未理顺。

 

  ▶稳定性挑战

 

  厨余垃圾的成分复杂多变,对处理工艺的稳定性,运营人员的技术水平,管理人员的经验素质构成巨大挑战。尤其对于小规模处置项目,虽然拥有占地小、规模灵活、一次投资小等优势,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会出现运营人员不稳定,技术水平不足等导致的各种问题。

 

  ▶产物出路受阻

 

  资源化产物的出路同样是难题。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渣、沼液仍需二次处理,成本不菲;有机肥产品⾯临附加值低,销路不畅,产品不稳定等问题;饲料化则存在同源性等问题而处于审慎的试点阶段。

 

  在技术成熟度不足、经济可行性欠缺的背景之下,贸然推行大规模政策推广与项目投资,并非明智之举。

 

  这样来看,《意见》对厨余垃圾的“沉默”并非忽视,而是基于对行业现状的深刻洞察。

 

  垃圾焚烧——简单有效下的路径依赖

 

  焚烧作为成熟的末端处理技术,虽然也有诸多问题为人诟病,但是却是现实的“兜底”选择。在厨余垃圾资源化路径充满不确定性的同时,垃圾焚烧以其“简单粗暴”的有效性形成了强大的“引力”和“路径依赖”。尽管焚烧常因资源浪费,二恶英排放等受到诟病,但其优势在现实中难以被忽视。

 

  作为—种成熟的末端处理技术,焚烧能够快速、稳定地实现生活垃圾超过80%的体积缩减,并在此过程中发电,实现能量回收。它对前端垃圾的成分波动容忍度高,运营管理体系成熟。

 

  对于许多⾯临“垃圾围城”压力的城市管理者而⾔,在厨余垃圾处理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将生活垃圾(针对分类地区则为分类后的“其他垃圾”)直接送⼊焚烧厂,是一种能够首先解决“垃圾围城”,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一定程度“资源化”的务实选择。即便是在垃圾分类相对较好的城市和地区,如果穿透厨余垃圾处理的全生命周期,超过一半的进入厨余垃圾处理厂的厨余垃圾,最终依旧是通过焚烧方式最终处置。这种现实压力下的“兜底”方案,客观上形成了路径依赖,削弱了推动厨余垃圾分类处理处置的紧迫性。

 

  4 根基之问:分类标准与底层逻辑的再审视

 

  更深层次的原因,触及到了垃圾分类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本身。垃圾分类的终极意义支点是“可再生资源的高价值利用”,即通过分类尽可能多的把可以实现高价值利用的废弃物分出进入再生循环体系,而并非焚烧。如果前端的分类行为无法导向一个经济上可持续的资源化闭环,那么分类本身的意义和可持续性便会大打折扣。

 

  当前,我国普遍采用的“四分法”,将来源、性质差异巨大的“餐厨垃圾”(来自餐厅、食堂等含油量高的“泔水”)和“家庭厨余垃圾”(来自居民家庭)统一归为“厨余垃圾”一类,甚至包含了餐厨垃圾当中的“废弃油脂”,这种“一刀切”的概念归拢方式本身也值得商榷,给后续的处理处置技术选择带来了概念上的模糊。

 

  当行业尚未能证明其能够稳定地将这些复杂的有机废弃物转化为高价值产品,或商业模式尚未清晰、底层逻辑不够坚实时,政策的“静默”或许可以看作是对这一问题的反思与观望。

 

  5 结语:从“统一路线”到“因地制宜”探寻高价值资源化之路

 

  此次出台的关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厨余垃圾议题的未予提及,并非简单的忽视或疏漏,而是基于行业现状研判所采取的战略性“留白”,这或许反映出决策层对当前厨余垃圾处理领域普遍存在的产业乱象、技术瓶颈及商业模式困境的清醒认知。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做”,而在于“如何才能做好”。

 

  这份“沉默”或许也为行业指明了未来的破局方向——试图寻找一条“通用路线”并进行全国推广的模式行不通,厨余垃圾处理的未来注定是一条更加多元化、差异化的“百花齐放”的发展之路。

 

  大城市或许可以探索集中式厌氧发酵,而中⼩城镇或社区则可以尝试分布式好氧堆肥,城乡结合部可以实行小规模黑水虻养殖,农业大省探索饲料化……,技术路径决策的背后,考验的不仅是技术创新能力,更是综合管理和产业链协调能力——如何打通产物销路,如何精细化运营,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型都是项目决策者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摒弃投机心态,回归问题本质,“因地制宜与因规模制宜”乃核心原则。不同城市须依据其城市特征、人口规模、聚集程度、经济水平、垃圾成分、产业配套等条件,探索适用于本地特征的技术组合与运营模式。

 

  政策的暂时留白,为地方探索和技术创新预留了宝贵的时间。我们有理由期待,当行业从业者们真正沉下⼼来,踏实地在技术和管理上取得突破,能够证明厨余垃圾高价值资源化的路径切实可行时,政策的东风必将再次吹来。

 

  希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让科学高效合理的厨余垃圾处置真正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被遗忘的角落。


特别申明:“废旧帮”所推送资讯均来源于环保行业各新闻平台,由[废旧帮]整理编辑,非商业用途,目的在于传递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废旧帮】做删除处理。

客服电话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