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分类

怎么设计塑料更易回收?“说明书”来了


近日,在浙江宁波第八届中国国际塑料循环展上,11项再生塑料领域的新国标正式亮相,其中《塑料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这一针对塑料源头可回收再生设计类新国标引发不少关注。


“过去回收PET瓶,标签撕不净、结构拆不开,不少再生料只能‘降级’使用。而发布的标准为PET、HD—PE等主流塑料容器设计划下‘红线’,从根本上改善了再生塑料回收利用的质量与效率。”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常务副会长王旺表示,这标志着我国塑料产业有了怎么设计更易回收的全国统一“说明书”,正式告别 “重被动回收、轻视设计” 的传统模式,迈入 “源头把控、全链协同”的循环新阶段。


据悉,这批新国标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归口管理,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牵头协调,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其编制,并于2026年2月1日起全面实施。


新国标发布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关键一环


此次发布的再生塑料领域新国标包括可回收再生设计类、基础标准类(如再生塑料的标识和标志及限用物质限量要求)、成分鉴别类、再生塑料质量标准类、再生材料评价标准这五大类别。


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5)秘书长陈敏剑表示,新国标的发布是响应“双碳”战略的关键成果。对塑料全生命周期绿色化管理,特别是再生塑料的规范化、规模化、高值化利用,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关键一环。


“标准的实施,将有效解决再生塑料领域长期存在的标识不清、品质不一、设计不考虑回收、评价缺乏依据等痛点、难点问题,对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产品质量、引导绿色设计、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塑料全产业链的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陈敏剑说。


尤其是《塑料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首次从源头设计层面解决塑料可回收再生难题。


“塑料回收行业面临新料价格持续走低,塑料回收成本不断提高,塑料资源利用效率低等核心难题。”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刘丛丛告诉告诉中环报记者,《指南》分两部分,分别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与高密度聚乙烯(PE—HD)材料的可再生回收设计进行源头指导、判定。


“产品前端设计直接决定后端是否易于回收再生。”刘丛丛表示,这样可最大限度提高塑料资源利用率和再生塑料产品质量,降低塑料回收再生成本。


为何《指南》选择从PET和PE—HD两种材料开始?“一方面,两种材料应用广泛,回收体系较成熟。”刘丛丛介绍,PET凭借其良好的透明性和天然的阻隔性能,在纺织、汽车、机械、容器包装等领域广泛应用。PE—HD因具良好的耐化学性和易加工成型性,在食品、日化品、工业品包装等领域也广泛应用。并且两种材料都有独立的回收流,回收再生体系相对完善。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对塑料污染关注度的提升,塑料包装及其制品的回收再利用也引发各界重视。市场对高品质再生PET 、PE—HD的需求也日益激增,产品的可回收再生设计显得愈发重要。”刘丛丛表示,以单一树脂品种为基础制定设计标准,与塑料回收流高度吻合,后续将逐渐扩展到聚丙烯(PP) 、聚乙烯(PE)薄膜等其他塑料产品的可回收再生设计上。


明确影响回收再生关键元素,划设计“红线”提升利用率


《指南》提供了从材料可回收再生设计时涉及的分类、基本原则、设计元素、测试方法以及可回收再生设计分类判定的指导,其中有不少创新点。刘丛丛表示,比如这一标准为源头层面设计出对回收再生更友好的产品制定了规范。


其次,明确影响塑料回收再生的关键元素,并具象化“回收利用”资源属性指标,提供可落地技术指引,也是《指南》的一大亮点所在。


“编制之初,工作组调研了市场回收塑料产品的类别,并汇总各类产品的设计因素,还实际调研了企业进行塑料回收再生的实际情况,以便标准设计更具参考性。”刘丛丛告诉中环报记者,不少企业反馈,回收过程中塑料瓶上的标签、金属等难以剥离,需通过额外药剂加以去除,且一些添加剂难以与基础树脂分离,在回收再生过程造成再生材料色值改变,影响使用。


基于此,《指南》明确了影响塑料回收再生的关键元素,包括油墨、涂层、尺寸、附件、胶粘剂、标签、颜色、基础树脂、形状、添加剂等,紧扣行业实际。


《标准》为PET、HD—PE等主流塑料容器划下设计“红线”:如明确规定标签需兼容热洗、容器避免复杂拼接、标识需清晰规范。树脂、标签、油墨、胶黏剂、标签等设计元素的使用不能影响回收再生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科学严谨的技术逻辑,《指南》将塑料产品的可回收再生性能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化的‘回收利用’资源属性指标判定依据。”刘丛丛表示。


此外,《指南》在以我国回收再生行业反馈为依据进行反向制定基础上,还与国际标准精准对接,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原材料品质难题时,还为我国再生塑料产品进入全球市场扫清技术壁垒,为其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保障。


跳出 “材料替代” 传统模式,构建 “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生态


当前,特别是消费品、快递等行业的绝大多数塑料包装产品,在使用后会通过规模化回收流程进入打包站与再生企业进行处置。


“不合理的包装设计、材料选择不当等问题不仅难以适配现有生产工序,还会影响回收再生使用,最终导致其生产效率和再生产品品质下降。”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常务副会长陈俊青告诉中环报记者,《指南》的落地能帮助塑料产业链各环节清晰认知影响回收再生的设计要点,系统梳理不同设计元素对应的可选设计路线与技术方案,还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再生塑料的质量与生产效率,进一步拓宽再生塑料高值化应用空间。


而除覆盖塑料产品可回收再生设计的标准外,其他国标还覆盖再生塑料质量标准、产品评价、成分鉴别、可追溯性及环境因素评估等关键领域。“这为塑料闭环回收体系建设提供了全流程技术支撑。”


那么,可回收再生设计标准实施后,按此设计产品,是否会增加包装企业成本负担呢?


“可回收再生设计理念已成全球品牌商和包装供应链企业实现ESG的重要抓手。许多环境友好品牌还因此提升了自身价值,获得更多消费者好感。”陈俊青告诉中环报记者,从源头设计对劣质材料进行优化和替换,短期可能会增加设备投入和生产成本,但长期看有望通过规模效应、和政府绿色产品优先采购等激励措施得到缓解。


陈俊青说,令他欣喜的是,目前,已看到一些品牌商在逐步使用“易剥离标签”替代“大面积不干胶标签”、使用“单材化全塑泵头”替换传统“金属弹簧泵头”等改善包装可回收性。同时,多个消费品行业零售端也正推动环境友好商品等市场推广机制的建立,消费者购买这些绿色商品时,会获折扣或积分激励等。


标准的意义在于实施。王旺透露,标准实施后,协会将启动“智能体 + 培训 + 试点”三维推广计划。目前,协会正在搭建全球首个塑料可回收设计智能体平台,大幅度降低企业学习、应用标准难度,设计师输入产品参数即可获得实时优化建议。同时,还将启动首批10个试点城市和20家示范企业,推动可回收再生设计标准落地。并联合国内认证机构,推出对标国际的本土化可回收设计认证。


“在当前原生塑料价格持续下行的市场挑战下,希望这批标准成为行业突破瓶颈的关键。”陈俊青表示,它将有望推动塑料回收再生行业跳出传统 “材料替代” 模式,构建 “高效循环利用” 的产业生态,重塑行业价值逻辑。


特别申明:“废旧帮”所推送资讯均来源于环保行业各新闻平台,由[废旧帮]整理编辑,非商业用途,目的在于传递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废旧帮】做删除处理。

客服电话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