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分类

每天超2亿人次选择绿色方式出行,意味着什么?


9月是绿色出行宣传月,9月15日—21日是公交出行宣传周。在12日举行的启动仪式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李扬提到,目前全国每天有超2亿人次选择绿色方式出行。这个数字不仅体现了出行方式的变革,更折射出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显著提升和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这背后,是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公众用实际行动为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的生动写照。


公众日益高涨的绿色出行热情,反映出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的整体增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私家车被视为生活水平的象征,而如今,骑行、步行、公共交通等绿色低碳方式成为更多人的优先选择。这种转变不仅是出于通勤效率的考虑,更蕴含着人们对蓝天白云、清新空气的向往,反映出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同。绿色出行正是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在“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等的广泛倡导下,越来越多的公众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不再只是政府或企业的责任,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力所能及的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公民十条”为如何更好地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切实指导,“低碳出行”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人开始有意识地减少私家车使用,优先选择公共交通,习惯“135”出行方式(即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行、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出行)。这些细微之处的改变看似平凡,却能汇聚成巨大的绿色能量。这不仅是生活方式的调整,更是一种负责任的体现,彰显了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自觉担当。


绿色出行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也离不开政府层面持续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政策支持。选择绿色方式出行的2亿人次中,有1亿人次乘坐轨道交通通勤,1亿人次乘坐公交穿梭街巷,2400万人次选择共享单车骑行,这些都需要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近年来,许多城市大力发展新能源公共交通体系,引进电动公交车,扩建地铁线路,优化公交站点布局,显著提升了绿色出行的便捷性与舒适性。同时,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也取得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了专门的骑行道和步行道,设置了共享单车停放区,为绿色出行创造了友好环境。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交通状况,降低了碳排放,也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一座现代化城市,不应只有宽阔的车道,更应有适宜骑行和步行的空间,让市民在路上也能感受城市的美好。


放眼未来,要让绿色出行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还需要更多创新机制加以引导。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未来一个时期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时,“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是其中之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绿色出行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应通过精细化设计,合理分配私家车、公交地铁、城市慢行系统的使用空间,加快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改善绿色出行环境。另一方面,要激发公众参与绿色出行的积极性。近年来,北京、武汉、广州、无锡等地都在探索建设碳普惠平台,相关经验值得借鉴。这类平台通过记录个人的低碳行为,如骑行里程、公交乘坐次数等,将其转化为碳积分,可以用来兑换商品或公共服务,让绿色出行变得“可衡量、可收益、可鼓励”。这种正向激励模式能够有效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推动低碳生活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此外,持续的宣传教育同样重要。应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倡议活动,大力弘扬绿色出行、文明出行理念。进一步普及绿色出行的生态环保效益,让公众意识到自身行为也可以为碳减排贡献力量,从而强化人们绿色低碳出行的主体意识。


每天超过2亿人次的绿色出行,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或许有人认为某一个人的出行选择无足轻重,但将每个人的选择汇聚起来,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城市变得更加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


特别申明:“废旧帮”所推送资讯均来源于环保行业各新闻平台,由[废旧帮]整理编辑,非商业用途,目的在于传递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废旧帮】做删除处理。

客服电话
微信客服